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前身是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于1929年4月;1960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有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156人,在读研究生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44人)。
1929年4月,研究所前身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于北京,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
1929年12月,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至1937年,
1937年,抗战爆发,抗战期间除有人员北京留守外,杨钟健迁至云南成立地质调查所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室继续工作,开展了为期近8年的以云南禄丰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为重点的考察与研究。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生代研究室迁回南京。
1949年10月,周口店由贾兰坡主持,恢复了发掘工作。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杨钟健为主任。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成为中国第一个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研究的独立机构。
1955年12月,研究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推选杨钟健为主任。
1956年3月,研究室成立低等脊椎动物组,高等脊椎动物组,人类化石及文化组,改周口店工作组为工作站。
1956年10月,太原工作站成立(1960年太原站下放给山西分院,1972年撤销)。
1957年9月,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改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三个研究组提升为研究室。
1960年4月,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名沿袭至今,下设低等脊椎动物室、高等脊椎动物室、古人类室和新增设的新生代地层室及周口店、太原两工作站。研究所技术辅助科室有化石修理室,模型装架室,绘图室,照相室,图书室,编辑室及标本馆等。
1992年,研究所机构调整,设有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室、晚期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及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撤销了C14测年实验室,孢粉实验室;增添了科技开发公司和面向社会的中国古动物馆。
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后,研究所又恢复了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的编制。
2002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进行院市共建,改变周口店猿人遗址的管理体制。市政府则对遗址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工作负责,研究所仅负责周口店遗址的科研工作,拥有发掘权、标本权和研究权。
2004年5月,科技开发中心并入中国古动物馆。
●设施设备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此外,该所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多项世界著名出版机构全文期刊数据库的集团采购,如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 John wiley、Bioone、Science和Nature。
截至201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员135人;共有研究生导师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硕士生导师1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邱占祥、吴新智、张弥曼、周忠和
国家“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毕顺东、刘俊、倪喜军、汪筱林、徐星、尤海鲁、周忠和、朱敏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汪筱林 、徐星 、张福成 、周忠和 、朱敏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设有四个研究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所级研究室(4个):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环境演化研究室
所级研究中心(1个):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
《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考古”专业学生的招生、学籍和管理也挂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地质学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有在读研究生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44人);研究生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院级各项奖励,包括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侯亚梅、徐星)、2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徽为圆形图案:由马
其中马门溪龙代表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北京猿人”代表古人类学的研究,所徽以简练、概括的图形体现了研究所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科学文化内涵。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设有研究生部,是该所博士后和研究生管理的专门机构。研究生部开设有学术茶座,为研究人员和来访人员提供了自由交流、举办非正式讲座的场所;建立学术例会制度,介绍研究热点、学科进展和最新发展方向。